發布日期: 2022-04-22 點擊次數: 1977 字體顯示: 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 分享到
當春風從東南沿海,越過南嶺山脈,吹到了長江之畔、漢水之濱,帶來了溫暖與希望,也揭開了一段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從“跟跑”向“領跑”華麗轉變的故事。故事的主角在這里相遇,一個心無旁騖、潛心科研的科學家,一個實業為基、產業報國的企業家,他們聯袂演繹了近半個世紀的波瀾壯闊,用青絲換華發,繪制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歷史畫卷。
談起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,中地數碼是一個始終繞不開的話題。從中國第一套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MapCAD到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理信息系統MapGIS,從全球首款云特性GIS軟件平臺MapGIS 10到創新地理信息產業共享經濟生態平臺。幾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進程,中地數碼見證并書寫著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從“0”到“1”、從“1”到“N”的蝶變,三十余年的歲月,這家企業始終屹立潮頭!這其中的密碼是什么?我們從中地數碼創始人劉永教授這里尋找答案……
書香世家傳承的家國情懷
文化和精神也可以作為一種基因,代代相傳。
回眸百年,上世紀二十年代,中國大地軍閥混戰,內憂外患,時局動蕩不安。蔡元培先生主政的北大成為亂世中難得的一方凈土,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這里走出,追求真理、燃燒理想,為救國救民奔走。
“那個年代,祖父從北大畢業,不愿在舊中國的官場上追逐名利,而是回到了家鄉湖北,投身到了教育事業,在中學當校長。”談起家族舊事,劉永教授對祖父充滿了敬仰,也許是受祖父教育救國故事的啟蒙,冥冥中推動著她與教育結下了不解的情緣。
歷史的時針撥到上世紀五十年代,由于知識分子家庭出身,在時代的背景下,正是熱血青年的父親,不惜與家庭劃清界限,投身革命、參與到新中國建設中。“我的父親一生都在追求加入中國共產黨,直到快退休時才如愿。”回想過往,父親的拳拳報國熱情深深感染著劉永,“聽黨的話,跟著黨的旗幟走,努力工作,不要太看重錢,做人要正直、勤奮……”往日一幕幕如在眼前,父親的諄諄教誨仍言猶在耳。
父親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管理工作,受國家財政部委派至全國各地進行財務大檢查,有著豐富的財務與管理經驗。“他給我普及財務知識,告誡我一定不要被金錢遮住眼睛。”在后來的創業路中,父親也給了劉永很多的幫助指導,從另一個角度表達著一個父親對女兒的關愛。多年來,劉永教授辦企業一直遵紀守法,創造的所有價值都留在公司,便有了今天中地數碼的 “家底”。
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,孩子是父母的影子。
一個企業家出門還經常坐公交車,這是常人難以想象的,劉永教授就是這樣勤儉,而勤儉的品質來源于母親對她的言傳身教。“母親原本是大家閨秀,家境優渥,解放后自食其力,勤勞節儉了一輩子。”每每想起母親的故事,劉永都心酸不已,一分錢恨不得掰開兩半花的母親,僅靠工資收入,積攢了一輩子,到去世時竟留下了數十萬的存款。
“我很多地方都太像太像她了。”回想起母親,劉永教授講道,她總是把別人的事情看得很重很重,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很輕很輕,從來沒想過怎么讓自己過得好,所有的苦楚都自己承受。“清清白白做人,勤勤懇懇做事,扎扎實實工作,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。”這是一個中國知識女性的典型代表,給女兒留下的處世良言,成為劉永的人生信條。
對社會有貢獻,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,劉永教授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雙胞胎兒子吳冰、吳潔的。在美國留學時大洋彼岸的吳冰,一封郵件遠隔萬里重洋感動了劉永,“媽媽一天到晚說要實現社會價值,為社會做貢獻,現在我一天到晚就想早日歸國,怎么為母校、為家鄉做貢獻,為國家做點什么……”身在異邦,心懷祖國,看到報國的種子在兒子心中發芽,劉永欣慰不已。后來,也正是吳冰、吳潔兄弟這種有理想、有激情、想做實事的情懷打動了投資人,成就了石墨文檔。
“曾為知青的我,沒想到在GIS的道路上走到現在。”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,劉永教授感慨萬千。小學時趕上實驗班跳了一級,陰差陽錯成了中學“老三屆”里年紀最小的一個,1968年成為第一批下鄉知青,當了農民,1970年第一批回城,從800名新工人中脫穎而出,成為早期的女駕駛員。那時不只汽車數量稀少,司機更是搶手的人才,不但能夠拿到很高的工資,而且十分受人尊重。“當司機的經歷讓我一輩子受益。”那年月走南闖北,開封、洛陽、鄭州、孝感、赤壁、咸寧……每個地名都是她年輕歲月的一段記憶。然而,祖父、伯父、姑媽、父母都是知識分子,能在各自領域做更大的貢獻,書香世家的傳承讓她還是選擇了上大學。再后來就是當大學老師、做企業管理。
經歷了很多職業,可無論在什么崗位,劉永教授都一步一個腳印,踏踏實實地做事,把事情做好。志存高遠、腳踏實地這一品質后來也注入了中地數碼企業發展的基因中。
“家國情懷是有價值的。”劉永教授認為,企業家如果具備這種精神,就能感染員工、感染用戶、感染很多人,匯聚力量,產生巨變。一如后來國產GIS軟件MapGIS一路的輝煌……
不經意間當了企業家
“我是不經意間當了企業家。”每每問及創業初衷的時候,劉永教授總是笑談自己是被別人“綁架”著辦了企業。
上世紀80年代初,劉永教授與吳信才教授在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相識。初識吳信才,這個從廣東而來的青年卻有著北方漢子的高大身材,在商品短缺的年代,甚至都買不到合體的衣服,一心鉆研科學的他又不注重打扮形象,褲子都遮不住腳踝,可他那種從骨子里透出的剛毅與自信深深地吸引了劉永。“事業將我們連在一起。”在后來的路上,劉永教授與吳信才教授相知相伴,既是生活上的靈魂伴侶,又是工作上的親密戰友,在產業報國的道路上并肩奮斗。
在科研攻關的日子里,可以用拼命來形容吳信才教授的工作狀態,一個饅頭就能在實驗室待一天不出來,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以上,所有的周末、節假日都是在機房度過,十幾年沒看過一場春晚,為了科研事業吳信才遺忘了家庭。而家庭全靠劉永教授一個人承擔,一個人帶大兩個雙胞胎兒子,夜里孩子哭鬧聲此起彼伏不得入睡,孩子生病自己一個人照顧,操持家里里里外外……“當時都找不到他人在哪里,不知道他什么時候回家。”為了支持丈夫的科研事業,讓丈夫無后顧之憂,劉永無怨無悔。
1993年,當時的地礦部在北京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,向世界莊嚴宣布:完全由中國人自行研制的“計算機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”取得了成功,一時間,吳信才和他的MapCAD聲名響徹全國,各地客戶蜂擁而至,要購買軟件。“那時沒有想著拿這個掙錢,而是想如何讓更多的人用上我們國產的軟件。”如何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,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的發展是劉永教授關心的問題。
在九十年代初,MapCAD計算機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是當之無愧的高科技,報紙上都將“MapCAD研制成功”與“中國運載火箭七年跨出四大步”的消息并列置于頭版位置。在當時,一批喜歡科技創新、先進技術的前沿科技工作者成為MapCAD的早期用戶,他們都是國家單位中的技術領軍人物。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用上便宜又好用的國產軟件?劉永教授想到,“號召每個省的用戶,一起推廣軟件,把利潤都分給大家。”通過這種模式,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開始主動地推廣MapCAD軟件,有些人在推廣的過程中找到了新的事業方向,下海經商創辦公司,發展成為中地數碼的合作伙伴,走上GIS道路,與中地數碼共同成長。
1995年,在吳信才教授團隊的科研攻關下,MapGIS問世,一舉打破了國外GIS軟件在我國的壟斷地位,在客戶和合作伙伴的幫助下,MapGIS迅速走向全國。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加,業務量與日俱增,合作伙伴紛紛勸說、強烈要求劉永教授創辦企業,全力以赴投入到國產GIS軟件的推廣工作來。1998年武漢中地成立,吳信才教授任董事長,主要抓技術創新,劉永教授任總裁,負責企業運營管理。隨著服務客戶的需要,北京中地、深圳中地、新疆中地等分公司相繼成立,中地數碼逐漸走上了集團化發展之路。雖然是被人“架”著走上創業的道路,但這又何嘗不是她心底那份責任心和使命感的驅動呢?
中地數碼初創團隊
在掌舵中地數碼的日子里,技術創新與客戶服務是劉永教授心心所念的兩點。
賢者預變而變,智者遇變而變。在劉永教授看來,技術一定要走在前沿引領發展,始終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。在Windows系統還未普及的年代,在DOS環境中成圖被當時業界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,而吳信才教授把這不可能變成了現實,早期的MapGIS 1.0、2.0創造了這一奇跡,這是世界首創的先進技術,令人驚嘆佩服。今天,中地數碼歷史文化館中,“一機雙屏”靜靜地佇立在那里,一屏顯示地圖、一屏顯示文本,述說著這段往事。隨著Windows的日益普及,基于Windows環境MapGIS 3.0研發成功,早期的底層架構一直延續到MapGIS 6.7,在數字制圖及信息建設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。后來,在跨行業跨地區應用階段推出的MapGIS K9,到現在全球共享階段的MapGIS 10、MapGIS 10.5系列產品,每一個產品的誕生,都走在時代前沿,驅動著產業的發展。
一機雙屏
“為客戶創造價值,關注客戶的利益!”為了進一步推廣國產GIS軟件,普及GIS技術知識,服務客戶,中地數碼在全國26個城市巡回開展GIS技術交流研討會,促進GIS服務深入全國各地。客戶服務一直貫穿著中地數碼的發展歷程,建立輻射全國的MapGIS服務團隊,召開用戶大會,連續多年開展MapGIS全國巡展、全國服務萬里行、二次開發直通車,MapGIS服務人員身影遍布神州大地,真正做到 “MapGIS到哪里,服務就到哪里”!
伴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持續發展,產業鏈上下游不斷拓展,并且正逐步向信息產業鏈延伸和滲透。“產業生產模式、服務模式、運營模式都需要進一步創新!”面對產業發展的新態勢,中地數碼大膽革新,利用互聯網與云平臺研發線上產業生態平臺,聚焦地理信息產業硬件供應、軟件開發與信息服務、數據生產、需求,創新模式,實現從開放式共享、融合式共享到生態式共享。現在中地數碼正在運營的司馬云,打造了依托互聯網模式的線上GIS產業生態平臺,平臺擁有超過20萬的注冊用戶,與5000多家企業,700多所高校達成了合作,聚集了約1萬余活躍GIS開發者,上線包含軟件及服務在內的交易產品超過2000個。今天累累的碩果實得益于當年的高瞻遠矚。
大商之道,計利天下
4、3、2、1……神舟飛船一進入地球大氣層,只需4秒,搜救系統就能跟蹤到目標。為神舟系列飛船返回搜救提供技術支持的,就是中地數碼的MapGIS。多年來,神舟載人飛船,嫦娥探月、天宮空間站……我國載人航天不斷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,中地數碼MapGIS一直在背后保駕護航。
實際上,早在我國醞釀載人航天計劃的時候,就考慮使用國產GIS平臺研制飛船返回搜救系統,中地數碼的MapGIS被選中。而事前,中地數碼并不知道這一情況,直到西安某部負責人與劉永教授溝通了這項艱巨的任務,提出了嚴格的技術要求。“這是國家大事,再難我們也要完成,不計成本,在所不惜。”接到任務后,劉永教授第一時間組織技術骨干,成立專項團隊,駐場研發飛船返回搜救系統,終不負重托。
MapGIS為載人航天保駕護航
“企業家最重要的是擁有使命感。”自小聽著爺爺教育救國的故事,親眼見證父親以赤子之情參與新中國建設,耳濡目染家族代代接續的報國壯舉,產業報國的情懷深深刻印在了劉永教授的心里。她所追求的不是眼前的物質財富,而是以科技服務國計民生,以產業報國,計利天下。這份使命感之于她,就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燈塔,即使歷盡風浪,也一定會向目標遠航。
“做企業的過程中,我一直思考與關注的是整個產業的發展,在產業發展中尋找企業的定位。”劉永教授認為中地數碼要做的就是打造自主的國產GIS軟件,做到真正的自主可控,把握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關鍵!GIS技術創新投入高、難度大,在這條道路上,體量有限的中地數碼負重前行,始終堅持。有人曾問她,一件事堅持三十年難不難?“使命在身,難度再大,咬緊牙關也要堅持!”她風輕云淡的回答,卻道盡了背后的艱辛,當今國際各國都在地理信息產業上追逐角力,如果我們不堅持,這是國家的損失,而不僅僅是中地數碼的損失。
使命如磐,唯有實干不負擔當。
2000年MapGIS 6.7就支持了Linux內核,隨后MapGIS 7.0、MapGIS K9 DCServer系列產品一直致力于跨平臺產品的改造。
2014年7月,MapGIS 10實現了全產品線跨平臺統一內核改造,并全面適配國產芯片、操作系統、數據庫。
2020年7月,MapGIS 10.5九州全國產化GIS平臺正式發布。
2021年6月